照着圣经建造教会:对教会建制的反思

2023年03月15日
GTC

编者按:本文根据对牧者的采访编辑成文,文中观点仅代表受访牧者立场。

我是一位80后的牧者,2014年神学院毕业后开始牧养教会。

一、蒙召

2008年,工作一年多之后,神带领我来北京准备出国进修的时候,我来到了这间教会。那时候,我们还是一个福音派教会中的学生聚会点,是一群刚刚信主的大学生,多数人在2008年前后信主。我是2005年在厦门信主的,来到这个聚会点后就算是信仰上比较“成熟”的弟兄,就开始慢慢参与教会的服事。神让我看到祂的教会的需要,也给我服事的热心。于是我放弃了出国进修,留在北京一边工作一边服事教会。

二、挣扎

作为学生团契聚会点的带领人,开始服事教会的时候,我经历了很多的挣扎。那时候,我们对教会的概念特别模糊:如果你问我,你们是哪个教会的,我可以说出我们教会的名字,但对教会这个实体却感到很陌生。最多的时候,教会大概有10个聚会点,分布在北京不同的区域。传道人讲道是“派单制”的,每周来讲道的传道人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牧者到底是谁。

是传道人吗?弟兄姐妹和传道人都不太熟,他们讲道结束就走了,偶尔留下来带领新朋友小组或者和大家一起吃饭。是聚会点的带领人吗?带领人也都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基督徒,比其他人早信主一两年,无论在神学上还是生命上都不足以担当牧养的责任。

带职服事教会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张力。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到底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也说不出来,对教会的牧师和传道人就产生了很多抱怨。于是,我们这些年轻的基督徒就经常在一起讨论要如何照着圣经牧养教会,也做过许多尝试和努力:应该多传福音,我们就每周六到校园里去发福音单张、去传福音;应该注重唱诗敬拜,我们就鼓励弟兄姐妹多参与敬拜、学习乐器和新的诗歌(现在看来很多诗歌都是自我中心的情感表达,在神学上有偏离);应该在神的话语上建造弟兄姐妹,我们就找各种教材进行小组查经——新生命、新生活、门徒训练、标杆人生……尝试过很多学习材料;应该多多服事,我们就积极参加教会的门徒训练、事工训练班,服事得很疲乏,生命却鲜有长进;应该追求圣灵的充满,我们竟也允许人来我们团契教导方言;应该有爱,我们就常常举办爱宴……当时我们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传福音,个人得救,与神和好,永生的盼望,彼此相爱的关系以及在基督里得医治——多是个人层面的,没有教会的概念。我们认为教会就是聚会的地方,但是为什么要聚会,聚会的时候应该如何敬拜,我们没有深入思考过。

三、反思

那时候我对神和教会非常火热,但也感受到了极大的混乱——不知道教会是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建造教会,就像打拳打空气一样,到处乱闯,却无所得着。也是在这个时期,神在我们中间兴起了一批弟兄陆续出去读神学。我是2010年出去读神学,2014年回来开始全职服事的。经过3年的神学训练,虽然我对建造教会的想法还是很不成熟,但是神学训练让我能够回到圣经去思考教会建造的问题。那时候我对建造教会的构想多是“纸上谈兵”的,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真知道。不真的理解圣经的教导以及该如何照着圣经建造教会,因此就会在实际的牧养中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很容易落入“实用主义”的诱惑里,也会失去耐心,急于求成,失去盼望,常常灰心。

2014年,我们仍然是大教会之下的一个聚会点。一个教会多个聚会点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首先,职分不清晰。当时教会有一位牧师和多位传道人。讲道是“派单制”——讲道的人轮流去不同的聚会点讲道。传道人和牧师都被称作“老师”,聚会点有“平信徒”带领人,负责聚会点的行政、后勤以及主日聚会流程安排。但是圣经中并没有“带领人”和“老师”这样的职分,这就带来了职分上的混乱。

带领人是什么?他的权柄、角色是什么?带领人自己也很混乱——带领人是长老、执事还是同工?带领人不是长老,却做着长老该做的事;不是执事,又要做执事的工作;不是牧师,却做着牧师要做的一部分服事;什么都不是,却什么都做。这种职分上的不清晰给传道人和带领人之间带来了很大张力。

第二,牧养混乱。在一个教会多个聚会点的情况下,牧养是由教会统筹进行的,比如门训和宣教事工。所以,传道人的主要精力都在负责教会统筹下的事工和派单的讲道,而无法进入到聚会点去实际了解和牧养弟兄姐妹的生命。结果羊不认识牧者,牧者也不认识羊。牧者能够深入认识、了解的就是在门训班、事工班以及其他事工中的肢体。如果不参加这些训练或者事工,牧者就很难了解弟兄姐妹、建立关系。传道人也不了解听道的会众的具体情况,牧养就很混乱。当时有很多的抱怨——很多牧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传道人觉得自己很累,弟兄姐妹觉得没有牧养。同时很多牧养的责任又压到了带领人的身上,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装备,也因为要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聚会点这么多的需要。大家都处于缺乏牧养的状态。

第三,属灵上的混乱。教会的不同聚会点之间没有统一认信,既有灵恩派的、阿米念的、也有改革宗的神学。教会整体上虽然有一个信仰告白,但却是宣教运动的信仰告白,无法发挥其作为教会认信根基的作用。传道人之间的神学观点不一致也带来了实际牧养上的张力和属灵上的混乱。

第四,各个聚会点有各自的特色、神学立场、负担、异象,教会很难合一。教会在管理、牧养、属灵方面都面临很多问题。

四、探索

2014-2018年,我们进入了教会建造的探索阶段。虽然我们开始意识到问题在于我们不了解什么是教会,而且应当按照圣经来治理教会,但是路在哪里呢?我们是茫然的。我们回到圣经,并且考察教会历史中的资源来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们都受到改革宗神学的影响,也倾向于认同改革宗神学。于是,我们在改革宗神学的传统下,开始探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感谢神的预备,2014年我们接触到了恩典城市,他们提供的训练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也结识了很多改革宗的教会、牧者,接触了改革宗长老会、浸信会、独立教会等不同的教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会也经历过与我们类似的情况,他们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也看到很多教会和我们一样面临着关于教会论的挣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探索建制的方向。

刚开始,我们比较倾向于改革宗长老会的立场,便开始学习其认信、教会论及实践。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长老会对婴儿洗及地方教会之间关系的立场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于是我们开始考虑是否应该走向独立教会或者浸信会。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我们的同工团队一起查考圣经,寻求上帝的带领。

在探索阶段,我们逐渐形成了基于圣经的教会论,教会建制的方向也渐渐清晰。2018年,同工团队决定建制的方向为改革宗浸信会。一方面,这与我们的认信相似度比较高(虽然仍有挑战)。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浸信会的教会观更加符合圣经。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做决定的关键因素。

1.圣经是我们思考的根基

面对教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圣经是我们寻找并得到答案的地方。我们的信仰是启示的信仰,教会是上帝的教会,不是按照地上任何组织的样式来建造的,因此,建造教会要依靠神的话——圣经。我们需要按照神的启示,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心意或理想来建造教会。

2.教会历史上不同宗派的认信、经验提供了充足的参考

我们也查考教会历史上对这些问题的经验,开始学习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宗派,不同宗派之间的争议是什么。

过去在福音派信仰的影响下,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传福音、宣教,以及福音对个人的救赎和医治,主观上比较排斥宗派,认为宗派的产生是不合一的结果。另外,对于不同的宗派,我们也是无知的。新教百年历史中,宗派的产生原因、不同宗派之间的争论是什么,我们不甚清晰。

当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发现教会历史中的那些争论也是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的。我们置身在这些争论之中,在其中挣扎,但是过去我们并没有梳理清楚这些内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学,每个教会也都有自己的认信、立场。区别不在于“是、否”有认信,而在于是清楚的认信还是糊涂的认信。当看到这些教会历史上的经验时,我们仍然需要回到圣经。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认同某一个宗派,而是将其作为参考、引导,帮助我们回到圣经寻求答案:我们这群人——作为一个教会,基于圣经与良心的认信。

3.与已经建制和正在建制中的教会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中国教会目前的处境中,教会遇到的问题是很类似的。与其他教会的沟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这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要如何做决定。恩典城市就提供了非常好的牧者和教会之间沟通的平台。

4.耐心等候神的工作

我们需要等候神的时间。作为教会下面的聚会点,我们需要等候教会的决定,等候教会作为整体进行改革和转型的合理决定,我们才能够正式启动建制。感谢神,2017年,教会最终作出了决定,各个聚会点成为独立的教会,我们也在2018年开始正式建制。

五、建制

教会建制是在一个生命有机体中成长出来的,而不是人为“造”出来的。在新约书信中可以看到,教会早期的治理也是处于探索阶段,在教会建造的过程中神的启示临到教会。你会看到使徒行传中教会的体制是在不断发展的,直到后来的新约书信,特别是在提摩太前、后书中,上帝用成文的启示把初代教会在圣灵引导下的探索规范下来,成为教会在建造、治理、牧养时可依据的清晰原则。

当我们面对建制的时候,需要特别警惕,不要“嫁接”或者套用一个制度。圣经永远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源,作为牧者最重要的是带领大家回到圣经。牧者要提出我们过去没有思考过的重要问题,并带领大家一起查考圣经。建制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强调某宗派,而是一起回到圣经。

建制的过程中会面对反对的声音,有些人可能不愿意改变,也有些人就是有不一样的立场,这时牧者需要能够坚持,带领大家面对挑战和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牧者需要有信心去仰望神,做当做的事情。

外在的建制(制度、文件、教导等方面)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的认信表达在教会的行动层面却很难,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难的部分。教导之后,大家都表示认同。但是当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自己并不明白所认同的,不明白什么是合乎圣经的教会治理。大家以为明白了,却不是真明白。

例如,2018年建制之后,我们就面临了教会惩戒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清晰地教导,但是当实际的惩戒要发生,教会要照着圣经、按照所认信的内容执行教会惩戒的时候,弟兄姐妹才意识到,这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这时候,顺服教会的权柄是很大的挑战。虽然在建制的过程中已经教导过,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弟兄姐妹才真明白这些教导意味着什么。

在建制之前,我们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教会论和信仰告白等方面进行很详细的教导,但都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进入大家的生命里,也没有反映在大家的生活中。当面对具体问题时,大家才醒悟过来——我们的信仰告白、教会章程,这些都是实在的、和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切实相关。我们是按照圣经的教导来顺服教会的权柄,治理教会。每个基督徒都要按照圣经去生活,特别是教会生活。如果基督徒在教会中都不能按照圣经的教导去生活,又如何在其他方面活出福音呢?

教会建制也倒推着大家在教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遵行圣经的教导,按照圣经来治理教会、生活、一起成长。教会的职分按照圣经产生,教会的治理按照圣经进行,教会生活也要按照圣经的教导去行。大家意识到,我们来到教会不是听道就走了,而是要将道应用在教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建制不是教会的目标,当我们忠诚地按照圣经去生活、去治理教会的时候,当我们更深地认识圣经、按照圣经去生活的时候,我们生活的中心——教会是不是按照圣经去治理的,就成为我们每个基督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你认为教会是什么,教会该如何治理?圣经对教会治理是否有限定性原则,还是你可以自己选择?你一定会面对这些问题。

2010年以前中国家庭教会似乎没有普遍地面临建制的问题,因为那时教会还不成熟,没有成长到可以去思考这些问题的阶段。

首先,中国家庭教会的兴起大多数是因为“平信徒”运动。1949年之后,宣教士离开,宗派被打破,大公教会的传承在中国断层了,现在很多教会是“平信徒”传福音建立的。20世纪90年代后,宣教士来到中国传福音,带领人信主,慢慢建立教会。那个时期来华的宣教士多数来自福音派教会,关注焦点是传福音、宣教,而非教会的建造。这是我们教会的历史背景。

第二,建立教会的“平信徒”领袖缺乏按照圣经治理的教会的经验,他们也没有在按照圣经建造起来的教会生命有机体中生活的经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理解,更是实际的经验。圣经中所启示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有机的生命体,是有生命的。虽然可以用文字来描述这种生命体,但是只有真正地生活在这样的生命体之中,你才能够明白教会这个生命体为何是有生命的。过去,我们更多是在理性层面——通过阅读属灵的书籍、查考教会历史去认识教会,但是我们并没有实际地经验过健康的、活泼的、有生命的教会。

第三,在神学上,教会论层面是缺乏的。改革宗神学对中国的影响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此之前,中国教会更多是受基要主义、敬虔主义的影响,强调的是神论、救恩论,在教会论方面的认识比较薄弱。我们在神学上和生命上都很幼小,在教会治理的很多方面也缺乏基于圣经的神学思考。

六、建造基督的身体

教会的希腊文释义是“圣徒的聚集”。教会是上帝用祂的道建立的,由重生的基督徒构成的属灵的团契。教会成员定期聚集,一同敬拜神,彼此造就,建立基督的身体,践行大使命。上帝要藉着教会彰显祂的荣耀。

1.植堂是建造基督身体的需要

2020年12月,我们开始植堂,大概三十位成员出去建立了新的教会。在植堂之前,教会已在建制进程中,在植堂之后深化建制。目前,我们确定了信仰告白、成员之约、教会章程,选立了执事、预备长老,但是还没有按立长老。

第一,植堂是现实的需要。以前我们教会有上午、下午两堂聚会。因为疫情的缘故,原来较大的教会场地不能继续使用。由于无法找到足够大的场地,上、下午两堂聚会不能合并成一堂,所以我们需要分成两个教会。这个现实的需要推进了我们原有的植堂计划。

第二,植堂是基于我们的教会论。我们认为,一个教会多堂点和我们基于圣经对教会的认识相冲突。教会的希腊文“ekklesia”是一个集体的单数,指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一群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一、表达我们的认信、践行教会的成员之约、见证基督。因此,我们通过植堂将两堂聚会更健康地分成了两个教会。

第三,植堂是基于我们明确的植堂异象。教会中有一部分成员已经生活在植堂所在的区域,那里也很需要教会,所以,我们就决定植堂建立新的教会。

2.照着圣经建造教会

植堂之后,教会建制进入了深化的阶段,将我们的认信落实在具体的教会治理和牧养之中。建造以圣道为中心的教会,意味着我们要照着神的话——圣经来建造教会。

首先,教会是神所分别出来的,属神的百姓。因此,我们通过成员制确认每个教会成员是对福音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通过悔改和信心正确地回应福音。我们不仅对申请加入教会的新成员进行成员面谈,以确认他对福音有正确的认信,也对原有的教会成员进行面谈,以避免仓促地认可其成员身份,使他忽略了自己的重生。

第二,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神荣耀的见证。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教会本身是神传福音的方案。因此,我们应通过成员之约,建立合一的基督的身体;在立约的关系中,在教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彼此督责、鼓励、劝勉,活出神的话,彼此切实相爱,使神的名得荣耀。

第三,在敬拜中应用限定性原则,即照着圣经的教导来敬拜神。在敬拜中我们诵读神的话、传讲神的话、祷告神的话、吟唱神的话、目睹神的话(圣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教导成员按照圣经的原则来敬拜,使神的百姓在敬拜中真实地来到基督的面前,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

第四,教会的使命是大使命——使万民做主的门徒。主耶稣差遣祂的教会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通过门训,我们践行基督赐给教会的大使命。我们鼓励成员之间建立一对一的门训关系,在具体的生活中遵行神的话语,彼此鼓励跟随耶稣基督,作主的门徒。

第五,在植堂与宣教中关心万民,在没有敬拜之处预备建立教会。教会通过长老、执事的选立,发现神在我们中间兴起的工人,并且借着服事来训练他们,预备合乎主用的工人通过植堂和宣教继续建立教会。

在深化植堂的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认信,才能真实地按照圣经的教导来建立教会。

七、结语

感谢神的恩典,在过去这十几年里带领我们从学生团契一路成长到如今的样式,在福音里召聚我们,在神的话语里建造我们,也恳求神帮助我们在祂恩典里坚忍到底,见证基督大能的、使人得救的福音。

主啊,我们愿你快来!

推荐书目:

  1. 《圣经的伟大教义》,钟马田,王栋、刘颖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21年。
  2. 《圣经神学与教会生活》,迈克·劳伦斯,洛鸿铭译,中华三一出版社,2018年。
  3. 《以圣道为中心的教会》,约拿单·李曼,九标志中文事工,2017年。
  4. 《重新认识教会》,柯林·汉森、约拿单·李曼,高洁译,九标志中文事工,2021年。
  5. 《深思熟虑的教会》,狄马可、亚保罗,蒋春晖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1年。
  6. 《归信:神如何招聚他的百姓》,迈克尔·劳伦斯,王飞雪译,九标志中文事工,2020年。
  7. 《健康教会九标志》,狄马可,美国麦种传道会,唐玲莉译,2009年。
  8. 《迷人的共同体》,狄马可、邓洁明,陈晨译,九标志中文事工,2015年。
  9. 《寻找忠心的长老和执事》,安泰博,梁曙东译,九标志中文事工,2018年。
  10. 《改教家的神学思想》,蒂莫西·乔治,王丽、孙岱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 《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迈克尔·里夫斯,孙岱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9年。
作者头像
GTC

我們分享基督的愛,更新城市,使上帝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