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训练不是为少数人的领袖训练

2024年06月14日
GTC

文/陆尊恩

一、耶稣基督的门徒训练

在新约圣经,特别是在四福音书中,反复地使用“门徒”这个词、这个字眼来形容耶稣与祂的跟随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不是只有耶稣的跟随者才被称为门徒。门徒的概念还适用于其他的人和他的跟随者,比如摩西的门徒,法利赛人的门徒,希律党人的门徒。其实,门徒是当时的一种文化,各宗各派都在发展自己的跟随者,老师希望学生中间有一两个人将来出师,把老师的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因此,门徒和门派的观念常常会结合在一起。圣经中讲到好几种门派: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希律党人、革命组织奋锐党人,还有圣经没有明确说明的爱色尼人。

这样看来,门徒作为一种导师训练学生的模式,并没有特别的属灵含义,也没有基督教的信仰特色。大家都在手把手地带自己的新人。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在作门徒训练。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也都在作门徒训练。时至今日,你离开学校进了企业,一个企业的文化开始塑造你,这也是门徒训练。

耶稣基督也如此训练祂的门徒。祂说:“来跟从我。”(太4:19;可1:17;约1:43)耶稣呼召门徒的时候,要他们一生学会相信祂,这是耶稣门徒的特征

耶稣让相信祂的人能认识祂,认识祂既是神子又是人子,认识祂不仅具有神性也取了人性。然后,相信祂、认识祂的人要明白祂的使命。在马太福音16章,当彼得认出祂来,并告白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16节)的时候,耶稣紧接着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21节)。我们看到,耶稣呼召门徒,要他们先信祂,再进一步认识祂的身份,然后明白祂的工作。

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我们认识了耶稣的身份,祂的身份就与我们发生生命的关联;我们明白了祂的工作,祂工作的果效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在约翰福音中,有人问耶稣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约6:28-29)就神的角度来说,这是指在基督里的恩典;就我们的角度来说,这是指被圣灵感动、对基督生发的信心。神在基督里白白赐给我的恩典,不是我做的,乃是耶稣基督做的;而我用信心来“作”神的工,我用信心来“操作”、领受祂在我身上的一切作为。因为“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林后4:18),“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5:7)。

如此跟随耶稣、相信耶稣的,就是基督徒。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耶稣基督的门徒。耶稣基督的门徒的范围,不是只包括少数刻苦努力、励心追求的人,而是属于所有跟随祂、信靠祂、仰赖祂的人。

我们有一种迷思,就是我先去教会作教徒;之后受洗了就变成基督徒;但初信的基督徒软弱无力,于是开始接受训练、立志追求,就变成了门徒;再后来,门徒听见了天上来的呼召,看见了异象,有了使命感,就变成了使徒。宗教徒、基督徒、门徒、使徒,其中门徒是基督徒的下一个阶段;仿佛有人是基督徒,却不是门徒。

可是,按照圣经原本的意思,没有一个基督徒不是基督的门徒。事实上 “基督徒”这个词在整本圣经里面只出现过三次,两次在使徒行传,其中第一次是“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6)。请留意这节经文,经文内容不是基督徒被称为门徒,而是门徒被称为基督徒。这句话的逻辑很简单。请问,是门徒的概念丰富了基督徒的内涵,还是基督徒的概念丰富了门徒的内涵?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先作基督徒,后来接受了门徒训练才是门徒,这是偷换概念。谁不是门徒呢,大家都是门徒;但安提阿的信徒开始被称为基督徒,我们也同样是基督徒。

而安提阿的门徒们被称为“基督徒”,也显出耶稣的门徒训练与世人不同,基督徒的概念丰富了门徒的内涵,基督徒见证耶稣基督的复活,有耶稣基督永远与他们同在。“基督徒”就是这个身份地位最恰当的称呼。

安提阿的教会在复兴和宣教的过程中,人们看到这一群人,发现只是用 “门徒”的概念已经无法充分形容他们了,就给他们改名叫“基督徒”。因为在这一群门徒身上有非常奇特的地方,他们的老师耶稣并未到访过安提阿,而且已经离世不在他们身边了;可是,他们就像是耶稣仍在他们中间,从未离开过一样。他们口口声声地宣称,耶稣已经复活了,我们现在是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说话、做事。你知道吗?我们是基督徒,因为我们里面有基督复活的生命,我“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祂同活”(提后2:11),“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2:20),“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这样相信的门徒叫做基督徒。

世界上的门徒训练都是老师发展自己的一套学问,然后交给学生去传承、发展。可是,耶稣的门徒训练不用交给别人再去发展,因为,耶稣亲自带领祂的门徒,耶稣永远与门徒同在

“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耶稣和祂的门徒之间的生命关联永远不会中断,因为耶稣永远活着。

这意味着,即便有另外一位弟兄门训我,我也不是藉着另外一个导师和耶稣基督建立关系,而是耶稣直接跟我建立同在的关系,而且是永远的关系。所以,我和你都是一起跟随祂的人。基于此我们可以理解,耶稣说:“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太23:8)我们只有一位夫子,就是耶稣基督,祂永远要作我们的门训导师。

耶稣训练门徒的成果是建立教会、彰显神国。耶稣呼召门徒的时候,藉着在各处的讲论、神迹,应验和成就了旧约的应许,留下一些象征性的记号,显明祂要复兴以色列,要复兴神的国。耶稣从门徒中间挑选出十二个人,称为使徒。为什么是十二个人?并不是因为,十二个人比较容易做小组训练;而是因为,十二是象征以色列的数字,雅各有十二个儿子,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这里的含义是,由耶稣的门徒群体所带来的,其实是以色列的复兴,是上帝国度的临在。由耶稣基督所建造的门徒文化,其实就是天国的文化。耶稣的门徒训练,不是要训练一个一个如保险业务员般的下线,而是要把神的国带入这个世界。耶稣训练门徒的目标,不是门徒的倍增,而是教会;教会就是门徒训练的成果。耶稣藉着祂的门徒,使世人看见神的国,看见那复兴的以色列,看见祂自己。

正是基于此,门徒训练与教会不可分割。门训的精神是永远属于教会的,门徒训练是属于教会所有成员的

二、门训的范围、策略、内容

全员的门训

如果教会要推动门徒训练,不管是人数上的从少到多,还是形式上的由上而下,门训的异象和信念必须是属于教会所有成员的。门训绝对不会只适合少数人,只有适合所有人的才叫门训。

有人可能会问,在提摩太后书2:2,保罗对提摩太说:“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难道,门徒训练不是要一对一,慢慢培养出少数忠心、可教导、可被交托的人,形成代际传递吗?不是!因为这是一篇教牧书信,谈的是领袖训练,不是门徒训练。

从精准的概念上讲,保罗对提摩太的训练不是门徒训练,而是领袖训练。这是使徒训练了一个牧者,是牧者训练牧者,领袖训练领袖;这种关系是排他的;这是只有少数被拣选、有呼召的人才参加、接受的训练。

但是门徒训练不能是排他的。门徒训练的精神是必须纳入所有信主的人,包含信心软弱的、学习有障碍的、信仰比较浅的。如果你要推动门徒训练的话,你要有一种文化性的思考:“我是在塑造一个门徒的社群、一个门训的教会,我考虑的是整个社群的价值观和生命形态的改变,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所以,我们需要区分领袖训练和门徒训练。只要是训练少数人的,就是专业的领袖训练。比如,只有少数人参加的关怀训练,学习怎样关怀患有各种不同疾病的肢体,他们受了训练之后就会扮演特殊的角色,在教会配搭关怀的事工。他们到底是门徒还是领袖?他们是领袖。在教会的牧职论中,用执事的身份来界定这些特殊的角色。从事教导事工的人也是特别的,他们需要到神学院学习圣经,回来教导圣经;在教会中教导圣经的永远是少数。但门徒训练不能是只有少数人,必须是指向所有人的。我们不要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门训的策略

门徒训练的策略,应该分成三个层次来思考:

第一个层次是文化塑造。即社群的再造,关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教会”这个问题。举例而言,我们是一个强调敬拜的教会吗?我们是一个强调祷告的教会吗?我们是一个强调彼此相爱的教会吗?对整个教会社群文化的塑造,就是“顶层文化塑造”的门徒训练。形式上,不一定只是透过一对一的,或少数人小组的倍增。谈到社群文化的塑造,我们相信,永远是由教牧团队自上而下地在塑造一个社群的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教会发展策略的管理。什么意思呢?我们要做社区小组,还是要做学生团契?我们要做联合的长青事工,还是有系统的分级儿童主日学?我们是分成3-5人的小组,还是12人的小组?我们的小组长是要一个月训练一次,还是每个礼拜都要报告一次?这个叫做发展策略的管理。很多人想到门训的时候,就会想到小组。在美国教会,管理社区小组和团契事工发展的那个人,职衔是门徒训练主任(the director of discipleship)。他负责管理的就是,每个小组要怎么发展?哪里要有小组?谁去做小组长?新朋友邀请到哪个小组?这个过程需要有人专职负责,这个也叫做门训。教会在开展门训的时候,常常是在这一环节遇到困难,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教会门训发展的策略不明。到底我们是要往社区做,还是在校园做?是要在教会集中做,还是分散到家里做?所以,门训和教会的发展异象之间必须协调在一起。教会必须先确定要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设计出合适的门训小组策略来配合。等设计出合适的门训小组策略之后,再找到合适的教材来经营这个小组。而不是反过来的,看到这个教材很好,先把教材拿来,大家开始使用它的策略,然后为了适应它的策略,回来改写教会的发展异象,这样教会就会很混乱。因为每间教会都会有好几套教材,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策略和小组养成方式,结果整个教会的管理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乱流动,如此发展门徒训练必然会造成教会的不安。这边有人办门徒训练,那边有些人不买账,后来教会就开始分门别类:“你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你是做“人如何改变”的,我是做“新生命新生活”的,彼此之间出现了矛盾。所以,教会要先在整体的发展策略上产生共识,再规划不同的发展策略小组模式,然后选择合适的教材去经营它,那个才是好的方式。

第三个层次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一个属灵生命成熟,并且有丰富的属灵经历的人,他愿意陪伴另一个正处在患难中的肢体,跟他一起祷告,理解他的挣扎,给予他盼望,告诉他真理,陪他一起走过受苦的过程;受苦的人通过这个有生命、有信心之人的陪伴、鼓励,重新看到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的人和被帮助的人一起祷告,一起仰望神,一起经历福音更新的大能,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这个生命成长的特别经历就是,当你的生命中遇到很重的打击,或者很大的难处的时候,你的小组成员或你的门训导师就陪在你的身旁,代表基督用神的话安慰你,陪你一起祷告,然后你突破了,那一剎那,你的整个人生方向被改变了。

门训有这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要同时进行。上面的层次相继会为下面的层次预备良好的基础。教牧团队由上而下塑造教会的文化,特别是以福音和恩典为中心的文化,就有机会帮助教会更好地去整理发展策略、小组模式。当教会的发展模式被整理好之后,就有机会让信徒帮助其他信徒经历生命影响生命的改变。

这里需要稍微再论述一下牧者的角色。牧者没有办法代替信徒成长。牧者的角色是为信徒塑造良好的属灵成长的环境。当环境被创造出来了以后,信徒就会更加踊跃地参与。有一些牧者对我说:“我们的弟兄姐妹很被动,我们如果不推,他们什么都不会做。”我想,如果你愿意给弟兄姐妹好的环境,耐心地梳理中间发生的问题,帮助他们重燃对教牧团队的信心,其实大家都想追求成长,都希望对教会有所贡献。不要低估信徒想参与的热情,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对教牧有一点儿绝望而已。所以,当教牧团队有坚定的异象,愿意忍耐,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要让自己愿意去聆听弟兄姐妹的需要,并去处理那些拦阻,激励他们来参与。就像你带领小孩子读书,你总说孩子不爱读书,但是当你为他预备好的阅读环境,他读出趣味来,他自己找书比你还快。这就是牧者的功能。

门训的内容

通常讲到门徒训练的时候,人们总会有一个疑问:我们要训练什么?我们要来看,耶稣是怎么训练门徒的。约翰福音13、15章是两处关键的经文,我们来看其中著名的一段:13章的逾越节晚餐,耶稣为门徒们洗脚。

经文记述说,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就在吃逾越节晚餐的时候,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盆里,一个一个为祂的门徒洗脚。洗到彼得的时候,彼得拒绝耶稣为他洗脚。彼得为什么拒绝呢?因为在耶稣的那个时代,地上是没有污水系统的,人的排泄物没有地下管道可以排出去。人们怎么办呢?就在家里面用大桶子装好,然后按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泼到某处,甚至直接泼到街上或是后院。因此,在当时地上常常有粪便。有钱人出门坐马车脚不沾地,但是穷人步行,回家的时候,脚上会沾满了污物。当时,替人洗脚是一件非常卑微的工作,只有仆人会做。而耶稣为门徒洗脚,祂实际上是做了最卑微的工作。所以彼得说:“主啊,你永不可洗我的脚。”(8节)

耶稣回答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8节)耶稣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因为在逾越节的那个晚上,耶稣设立了圣餐,“(祂)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22:19-20)门徒当时不明白。他们不知道,那一天,天没有亮以前,耶稣要被卖。清晨天一破晓,耶稣要背着十字架上各各他山,为祂的百姓流血舍命。所以,耶稣洗他们脚的时候,祂的意思是说:彼得,如果我用水洗你的脚,你都不愿意。明天早上我要用血洗你的罪,你怎么会愿意呢?你若不愿意让我洗你的脚,你就与我无份了。彼得可妙了,他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主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9-10节)耶稣的意思不是说只洗脚就不用洗身体,而是说:祂愿意用祂的血洗你的罪,现在祂用水洗你的脚,已经充分表达了这个意义;如果你愿意接受祂服事你,你相信祂的恩典能拯救你,你整个人就会圣洁,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耶稣洗完了门徒的脚后,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得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12-14节)接下来,耶稣继续重申了这一命令:“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34-35节)这就是耶稣门徒训练的内容。耶稣通过为门徒洗脚教导他们:我要用我的血洗你们的罪,我要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们的圣洁。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爱你们。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

那么,我们彼此相爱到什么程度呢?彼此相爱的概念是,我要用我的生命去爱你,我要用我的生命换你的圣洁,使你能够克服你生命中的污秽和罪。我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因为耶稣用祂的血、用祂的生命洗净了我的罪,换来我的圣洁,所以我愿意怜悯那个充满了残破败坏的罪性的你,正如上帝怜悯了我一样;我怎样从上帝的救恩得到了新的生命,我也要同样去帮助你体验到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爱,必须要胜过对方的丑陋、败坏、罪。因为那就是爱的本质。如果我只爱你好的那一面,就不叫爱,我就是要去爱你生命中最残破、最污秽、最堕落的那一面,正如上帝在祂儿子耶稣里面对我的爱。

请问这要不要训练,要不要学习?这是很艰难的功课。我要学会能够去听你要告诉我的那些事情,并且听了以后不论断你,哪怕我不认同你,但我要为你祷告,付代价陪伴你,我要等候神对你说话,与你一起忍耐,直到你的生命突破、成长为止。我愿意这样做,是因为神就是如此对待我。神用慈爱怜悯我,我也要用慈爱怜悯你。神愿意为我付上极大的代价,所以当我也愿意付代价去爱你的时候,我不觉得我是受损失了。我们若照着神爱我们的样式彼此相爱,世人就必然会认出我们是主的门徒。

门徒训练的本质在实践上,应当是跟彼此相爱相结合,而不是跟彼此教导相结合。门徒训练的核心,是在建造一种改变生命的关怀和关系,而不是把我听到的道,再告诉你。有教导恩赐的人永远是少数,但是彼此相爱的功课,是属于所有人的。让我们不要混淆这两者。善于带领查经,善于解释圣经,善于回答信仰问题的,永远是少数人。但是去怜悯彼此的软弱,操练饶恕的功课,为他人的软弱祷告,就要学习和练习,而且是所有人都应该参与的。这才是门徒训练的核心。

在门训小组中,虽然我们会查考圣经,学习一些课程,一起祷告或者做一些别的事情,但是核心都不会改变,我要跟你建造活泼的生命改变的关系。我要允许神使用我们学习到的真理,暴露我们生命中真实的需要,而在那需要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我要向你委身,我要爱你。因为爱你,所以我真正开始认识你。因为认识你,所以我开始为你祷告。因着为你祷告,并藉着在学习中得着的亮光,我有话劝诫你。我劝诫你之后,你可能不会很快改变,但我愿意陪伴你一起在信心中成长,直到改变在我们的身上变得真实、清楚为止。

三、门训的实例、实施的要点

一个实例

我发起过一个很亲密的弟兄小组。方法是这样,我先找到一份适合的教材,然后向神祷告:“主啊,帮助我,我想要跟弟兄们一起学习。”然后,我就找到一个弟兄,他是一个生物学的博士后,学术很厉害,我对他说:“弟兄,我想要和你一起学这个教材,里面有这些内容。我希望跟你好好学六个月的时间,我们一旦开始,绝对不中断。我们一起学好不好?”他听我说完,感觉蛮震撼的,因为竟然有人这样邀请他。他祷告了一个礼拜后同意了,但是他提了一个要求:“两个人太少,我们再找一个人吧。”因为两个人一起学习,容易产生一种固定的模式,会互相影响太多,不容易有真正的谈话。我们决定再找一个人,但是不知道找谁,就两个人一起祷告。过了一个礼拜,就有一个弟兄冒出来,刚信主不久,而我们两个是信主蛮久的。我们商量说,只要是信耶稣的,就应该接受门徒训练啊!然后我们就一起去问他说:“某某弟兄,我们想要进行一个课程,在六个月的时间里面,固定见面学习这个教材,不会中途停下来。我们想邀请你跟我们一起来学。你愿意吗?”这个弟兄祷告一个礼拜以后,跟我们说他愿意。于是,我们三个人的弟兄小组就开始了。

第一次见面,我们没有学习教材,只是彼此分享各自的信主见证:你怎么信主的?我跟那位博士后弟兄认识很久了,在他这次的分享中,我才完整地听到他信主的故事。我们三个人分享的时候,突然间就出现了一种很美妙的关系,是弟兄跟弟兄之间的。后来分享到一个话题:你这一辈子最大的属灵失败是什么事情?我们彼此交换“情报”。我想,我得做一个榜样呀!于是我就讲自己的失败: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在婚姻中的软弱,在事奉中的软弱。博士后弟兄听了就很感动,说:“我都不知道你那么辛苦!”结果他就开始分享他的挣扎。我们两个一敞开分享后,那个刚信主的弟兄就很受激励说:“基督徒可以这样哦?”他也就打开心扉分享起来。后来我们连续四个礼拜没有学习教材,就纯分享。比如:你要为什么事项祷告?你太太怎么样?上次我们祷告的事情后来怎么样了……就这样,我们分享的氛围慢慢培养起来了。我们每一次聚会的时间控制在90-120分钟。我们约定好,一定要准时出现,弟兄们要重然诺,而且我们也准时结束。有时我们聊得蛮开心的,就不想结束,但是我们要遵守约定准时结束。因为如果不准时结束的话,大家慢慢就会觉得有点累,就不容易坚持。我们每个礼拜见面,发生很多事情。

直到第四周,我们才开始学习教材。我们起步很慢,不想着急赶进度,就让教材来引导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材引发的话题开始丰富起来。某个弟兄可能会突然间被触动,讲到一个话题,我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这样觉得呢?你有哪些思考呢?”他一讲,很多的心事和过去积压的东西被分享出来,我们就为他祷告。祷告之后我们回到教材,将在其中学到的真理拿来互相建立信心。虽然说我是传道人,好像我在小组里面应该比较有权威,可是因为小组气氛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谈话就变得活泼又轻松。比如,我刚一讲到最近的一些挣扎,那位博士后弟兄就有很多属灵的劝勉跑出来,我说:“我怎么不知道你有教导的恩赐?”他说:“我也不知道耶。”有一次,我分享了我在婚姻中的软弱,这位刚信主不久的弟兄说话了,他说:“我读到一句圣经,我讲给你听。”我是传道人,这位刚信主弟兄仍然可以用圣经的话来劝勉我,这个就是互相扶持的关系。我们起步的时候很慢,让关系先建立起来。我们一面建造关系,一面学习真理。我们彼此委身,愿意对彼此的属灵成长负有责任。如果我答应了这个礼拜为某个弟兄在小组里面分享的事情祷告,周间我就会发信息给他:“我今天早上灵修的时候想到你,有为你祷告,你怎么样?你好不好?”就这样,我们每个礼拜就很想见面。能理解吗?弟兄跟弟兄,盼着见面。不要以为只有姐妹会这样。弟兄们的心事也是很多的,特别需要为弟兄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彼此之间建立亲密的友谊。

小组气氛出现了以后,我们的进度就快了。因为刚开始我们需要建立关系,不能只学教材。可是后来,我们发现教材也有它实际的用途,我们就约好,一定要提前预习教材,不能现场查圣经写答案。每次预习一遍差不多要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想一想负担还是蛮重的。门徒训练可以这样做吗?当然!我们三个人都是博士。博士生的学习就是在研究室里面读完三千页的书,然后去找教授谈半个小时。门徒训练就是这个概念,我们已经做好了功课,我们不是一起来翻教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和讨论问题吧!在聚会的90分钟里,我们没有查材料,教材上面密密麻麻的,已经写好了。我们一开始会分享:你在预习的时候,有什么地方特别有感动?有感动,就会有劝勉,劝勉之后就会祷告,祷告之后就继续守望。每个礼拜,我们都会发信息彼此联络,告诉对方我还在为你祷告,你的现况怎样,有哪些更新的讯息。

就这样,一个礼拜一个礼拜过去,我们在一个实验室外面的教室里面固定聚会。有一天,有一个弟兄要出差,我也要出差,两个人都不在,聚会要不要暂停?我们三个人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聚会继续,因为我们约定了中途“不下车”。怎么办呢?线上聚会。能不能操作?可以操作。因为我们不是一开始就用线上的方式,我们的关系已经建立了。接下来的那次聚会,就有三张脸出现在电脑上面,我太太跑过来,和大家招招手,我说这是弟兄的聚会,她就走出去了。我们三个都是已婚男人,三个都得到了自己妻子的祝福。

六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都有所改变。我自己虽然是小碎步的改变,但我很感恩的是,这是持续的改变。那六个月结束了以后,我们就依约没有继续了。有人可能会说:“多可惜啊,你们三个人已经建立了这么好的关系。”我们分开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小组中,我有自己的学生事工,博士后弟兄有自己的教会事工,初信主的弟兄去了别的教会。我们又开始了自己在其他地方的关系,但我们之间彼此相爱的关系不会因为减少了见面而冲淡。过了两年,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那里我见到那位当时刚信主的弟兄,现在他已经是成熟的基督徒了。我们一坐下来,握着手就开始祷告,一点都没有难处,不需要花很多时间重新熟悉,因为我们已经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了。他告诉我,他要回中国了,以后我们可能很难再见面,他跟我讲了很多他的担心,我们还像之前那样互相祷告,互相勉励。然后,我们分别。这就是门训小组的精神。

实施的要点

但不是每个小组都要采用我们这样的模式,可以根据处境和需要建立不同的门训小组。如果牧者想要在教会里面推动门训的话,首先牧者就要由上而下地进行引导,牧者的讲台信息要跟门训的信息和谐一致,如此弟兄姐妹就会从信息中感受到一种力量。其次,牧者带领祷告会的时候,要展现出一种成熟的、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让祷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疾病或其他一些讲得出口的事情,而是充满爱心地去关注弟兄姐妹真实的属灵景况和需要。当彼此敞开、彼此相顾的文化被创造出来以后,教会在讲台信息和祷告会的祝福之下,要去发展门训小组就变得容易很多。我们发现,以敬拜为中心的学习小组建立的人际关系,远比其他关系更好;在受到保护的环境下,弟兄姐妹真诚地分享自己的需要并经历到肢体间的相互扶持,比他坐在那里一直听主日学课程要更好;当一个人为对方的需要守望祷告时,他会看到在这过程中神真的在做事。我们可以从教会的祷告会开始建立这个创造文化的环境,然后透过教会规划好的门训小组去实现它。当这个环境出现的时候,弟兄姐妹想要参与的欲望,就会变得很高。

如果想要小组的人数多一点,怎么操作?以前我带过一个青少年父母亲的小组,大概有十几个人,多的时候到二十个人。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我们以敬拜、唱诗、祷告开始,在分享信息之前,会有破冰环节;然后分享信息,信息的质量一定要高,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如何改变》[2],带领者一定要准备充分;信息之后就会讨论。讨论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家一起讨论当天的信息和教材的内容,总结要点,澄清观念。第二部分是分组讨论,弟兄一组,姐妹一组。

因为要深入分享各自内心的挣扎、感受和反应,我们要求弟兄和姐妹分开,即便是已经结婚的夫妻,也要分开。所以就会有姐妹抱怨说:“我不知道我先生在那边讲什么。”我跟她们耐心地解释这样做的好处:“你们在一起,不管感情再好,很多时候只有和弟兄在一起,他才会想到要讲某些话题。”所以,姐妹们,不是要一直拉着弟兄在身边,你祝福他,让他参加弟兄自己的小组,不要害怕他讲你的私事,只要那个小组有一个成熟的人在带领。

当安全的环境被建立起来后,你会发现不止是姐妹们容易敞开分享,很多弟兄也会敞开里面的挣扎,跟他平常在孩子、家人、同事面前讲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的妻子就会说:“你为什么都瞒着我?”不是不是,不在那个情境底下,他讲不出来。其实,这些他之前讲不出来的事情,才是他最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今这个环境被创造起来后,他感受到深深地承担了这一群人的责任,就开始讲自己的事情了。弟兄们分享的事情有时很深入啊,他们里面有很多的挣扎。那些男孩子,那些弟兄们,表面看起来很强壮,可是在祷告的时候,有很多的心事。有人挫败,有人软弱,有人贪心,有人说他说谎了,但不知道怎么处理。

无论是弟兄还是姐妹,最难分享的部分就是成瘾。有一本书叫做《成瘾的圣经辅导观》[3],告诉我们,成瘾的第一个特性就是:他会隐藏自己。所有成瘾的人都会尽力地隐藏自己正在成瘾的事实,不会告诉你。一定要到真的有解决的机会而且是经过保护的分享环境下,才有可能透露出蛛丝马迹,让你知道他在成瘾。一般人的成瘾问题,不管是性的、酒精的、药物的、网络的、花钱投资的,通常都不会讲出来。成瘾的特征就是要一直做到底。他不说,是为了不要你去妨碍他,不是怕你知道,而是怕你中断它。所以他就不能告诉你,他一定要藏起来。如果没有一个很安全的环境,就没有办法讨论它。所以,我们这个小组出现了。我认为,将弟兄和姐妹各自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分享,是非常有益处的。

小组分享结束后,我们重新分成3-4个人的祷告小组,大家轮流为彼此生命最真实的需要祷告。然后结束。

我们聚会的时间是这么分配的。每次的聚会时间是90–120分钟。唱诗:15–20分钟;分享信息:20分钟;讨论分享:30分钟以上;祷告:25分钟以上。

其中关键的部分,首先是敬拜的品质要好,是以神为中心,使人生发对神的敬畏;其次是信息的品质要好,是以圣经为中心,让人认识恩典和福音,认识基督的身份和工作。当信息的质量很高的时候,就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讲那么多的内容,只聚焦在一两个要点即可。如此,后面也会预留充足的时间分享和祷告。

“控制时间”对于门徒训练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组长训练有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明白优先次序,控制时间,在创造自然而轻松的谈话气氛的同时,能够快速而合理地分配时间。在这过程中,小组长要很温柔、很坚定地鼓励分享,同时又要把话题收回来,不至于太过发散。当时间被善用了以后,大家就会觉得今天很充实:我敬拜了,我的心被归正了,我听到了一个信息,我跟弟兄姐妹分享了,我心里很喜乐;我们为彼此祷告,我们在主里是一家人;我决定这个礼拜我要继续为我今天听到的事情祷告,我要在周间发个信息关怀某某弟兄,路过他家的时候去看他一下;下个礼拜我们又聚会了!

这样,每个礼拜,弟兄姐妹学到的功课就会像螺丝钉一样深深地钉在他们的心里,你用螺丝刀把它拧紧。每一次有效的、深入人心的聚会,每一次小碎步的改变,就像把螺丝钉牢牢地固定在金属板上,这将给弟兄姐妹的生命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多年来,我们的门训没有善用时间,每一次学习的内容没有进入到弟兄姐妹的内心深处,祷告的时候没有关注到他们真实的生命需要,也没有人守望。我们一直在观察、等待,我们只期待名讲员的出现,我们不相信平信徒可以帮助其他的平信徒。这是门徒训练的缺失,是教会生活中一个缺口。如今,是时候改变了!

祷告:阿爸,我们的天父,求你激励我们的心,让我们不要放弃对你的盼望。让我们知道你所赐下的在基督里的福音,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可以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可以改变我们的教会,可以改变我们的事工和我们的小组。恳求主,赐给我们属灵的智慧,让我们看见一个属灵的异象,就是你的圣灵在我们心里所赐下的门训的图景,让我们能够坚定地去寻求,直到你的旨意清晰地显明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作者:陆尊恩博士,现任美国使者门徒培育资源中心主任。本文转载于:教会杂志 2023年12月号(总第96期)门徒训练不是为少数人的领袖训练》

[1] 本文整理自作者圣经辅导培训课程的讲座。标题为编者另拟,正文略有编辑。承蒙美国基督使者协会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提姆·连恩、保罗·区普所著的《人如何改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共有12课的教材,另一个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应该是教材版本。——编者注

[3] 爱德华·韦尔契,《成瘾的圣经辅导观》,魏宁译(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头像
GTC

我們分享基督的愛,更新城市,使上帝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贊。